发布时间:2024-07-09
马保国,河南开封人,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太阳成集团的官方网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曾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委员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报》《建筑材料学报》等期刊编委,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学校客座教授。马保国教授长期从事材料学专业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新型胶凝材料、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工业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应用研究,主持和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开发项目20余项,参加各种工程技术攻关及技术开发应用项目40余项;主编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水泥低环境负荷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6项;授权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总要有人坚守在一线,我也只是尽力做了些我能做的。”
从上山下乡到警卫营,从低碳水泥研发到过江隧道,从汶川地震房屋重建到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问题……马保国总是带头冲在最前线,竭尽所能攻克难题,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工业建设发展奉献自我。回顾过去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表示:“我的人生是丰满的。”
军旅生涯磨炼钢铁意志,自强不息叩开材料之门
1972年高中毕业后,马保国作为先进知青上山下乡,前往基层了解农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段青葱岁月里,表现突出的他几乎每年都会获得嘉奖,多次获得“市级先进知青”等称号。后来,一腔热血的马保国决定参军入伍。在新疆某军区,艰苦的训练和严明的军纪磨砺了他的心性,让他养成了做事高效、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好习惯,由于表现优异,他被选为首长警卫班班长,并荣获三等功一次。
随着深入学习和研究,马保国越发爱上了材料科学研究,并在1988年获得了材料学科硕士学位。此时,改革开放正推动着国家建设的列车滚滚向前。九十年代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建筑材料的性能及产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正与他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2000年,马保国获得了材料学科博士学位,并于次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在此时也正高速发展,学有所成的马保国立即投入到回报祖国的工作中。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关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03年,马保国前瞻性地投入到低碳水泥材料的研究。此时的建筑行业被原料短缺、能耗过高、建筑废料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已久,他联合国内多家大型水泥企业,创新提出“水泥低环境负荷化关键技术”,突破了工业废弃物活化与水泥高性能化的技术难题,实现工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和水泥性能大幅提升,这一技术获评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保国参与第一条长江隧道建设,提出高性能梯度抗渗管片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了基础建设的材料革新、工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研究外,马保国还参与建设了诸多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和实施。在建设“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过江隧道时,考察发现普通的水泥混凝土根本无法满足过江隧道环境中所需的抗渗、抗蚀、抗裂等要求。于是,他与其他科研人员共同探讨尝试,研制出一种具有高强度、抗渗、抗裂性能好的盾构隧道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并将其使用寿命提高到250年,远远超出了欧美国家类似工程的使用年限。经过反复地实验和测试,最终这种材料被用于武汉长江隧道的建设,并荣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此,长江过江交通迎来了“江上架桥、江面过船、江底隧道”的“三维”时代。
马保国与铁科院共研青藏铁路混凝土专用外加剂,突破不同标号水泥适应性难题
令马保国印象深刻的,还有那段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经历。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铺设铁路,面临着高寒、高海拔、高盐蚀等问题,他们研发出适合不同服役性能要求的混凝土外加剂和混凝土制备方案,并根据“冻土问题”提出了利用水泥混凝土路(桥)面板的相变控温达到防冻抗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了相变储能路面发热融雪材料体系的试验研究和适应性、铺装参数的测定,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解决一大难题。近几年,马保国的员工们负责新疆地区建设的一些项目,虽已退休的他却还是一点都闲不下来,有空就会询问进度并为他们指点迷津,偶尔还会亲赴现场考察一番。“你都不去现场看看怎么知道该怎么解决呢?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一定得去。”多年以来,哪怕环境恶劣,哪怕地处偏远,也总能看见他戴着安全帽,穿梭在各个项目的施工地中。
联合华新水泥研制,实现水泥的低碳高效绿色制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到行业的未来,马保国也抱着乐观的心态,他认为现在是建材建工行业需要转型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时刻。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敏锐地感知到未来城市高层建筑老化所面临的废弃问题,如何提高耐久性成了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建筑材料的高性能化,就是最大的节能减排。”
初心永恒践行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潜育时代新人
作为学校第一批首席教授,马保国已经为学校培育了20多位教授及40多位博士生。他坚持与人为善,身体力行,培养员工时注重兴趣优先,因材施教。他对于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同学给予特别关心,尽量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科研;对于科研过程中遇到难题的同学及时探讨,为其查缺补漏,共商解决方案。他教育员工,要有“敏锐的眼界、实干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并能时时反思总结,懂得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他说:“我希望同学们能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阶段性地制定计划,遭逢困境学会应变,在不懈的坚持和不断探索中勇攀高峰。”
马保国向同学们作学术报告
马保国用五个词总结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命运、人生、建材、创新、希望。立足自己每一阶段所处的环境,马保国牢牢把握住了命运中“可选”的机遇,走出了具有社会价值的光辉人生路。他表示,“材料是人类最核心的生存元素”,正是因为心怀如此重大的意义,才让他在建材行业取得了众多成就。马保国也盼望后来者在更好的科研创新平台上跑出更快的加速度,“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马保国特别向年轻人提出了“四有”寄语:“有目标、有规划、有反思、有脚踏实地”。作为一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付出了四十余载心血的功勋教授,他殷切地期盼着青年一代都能学有所成,在不久的未来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继续解决重大课题“卡脖子”关键问题,肩负起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使命和责任。
(撰稿:季峻毅、童秋璇 编辑:黄天佑 审核:田仕、周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tyc1286太阳成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